配合這次季專題 「陶瓷terracotta」, arts x materials 材料研究室很開心邀請 HUI-FANG KANG 工作室的主持藝術家 康卉芳 來介紹她的作品。
創作對她來說是一種穩定與舒解內在情緒能量的方式,在善變的自己與外界中,找到一種共處之道。這個體悟,是她在2014年底時決定要將 “創作” 納進我往後人生一部分時,她才清楚認知到雕塑創作對她的意義。也就在那時她正式脫離6年多為企業公司賣命的時光,開始她的半創作半接案人生。
從康卉芳的作品來看,她是一個對作品 細節 Detail 與 材料 Material 的使用 非常講究的人,從她這次的作品來看,她使用了很多異材質,如:回收再利用的建材、廢磚、陶瓷terracotta、青銅,鐵板,鋼筋廢料,水泥塊廢料等等。據小編經驗,一個新銳藝術家要使用將這幾樣材料進行創作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除了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外,還需要跟時間賽跑已不斷嘗試的方式,將作品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大家。這是值得鼓勵與讚賞的。
她指出,以創作來說,一直就對於現代廢棄建物,以及其他因人為創造而生的混亂物與材質非常感興趣。這些多樣化的崩解形式與結構,通常是無法明確定義且無法被有效回收再利用的,然而最引人入勝的卻也正是這種混亂與無法預測的特性。去探究空間或表象背後混亂(chaos)的本質,混亂的平衡,與讓這些'『失序之美』重現與重新定義,是她創作中不變的核心。
蠕步空間 II, 2015
陶,磚屑,水管
W220 x H400 x D20 cm
『蠕步空間』是她去年以探討廢墟空間為題的其中一件大型陶瓷作品。她以抽象且偏材料性的方式,試圖呈現在現代建物廢墟中,我所觀察到的能量流動與軌跡。而廢墟中各式廢棄管線,則是象徵建物生命的絕佳代言,實在地顯現過去各種能量(瓦斯/水/電等)在空間遊走的軌跡與樣貌。在作品中,我以隨機扭曲的陶土管去模擬‘水管’這個象徵物,去具現化管線與空間的互動能量,讓這種關係得以被察覺。』
在今年的2015台灣藝術家博覽會上,重製並延展了此系列。因為展出空間的特性考量,她選擇以台灣建築材料中常見的紅磚質地,作為重製此系列的表皮,而完成了基於同樣概念但氛圍個性截然不同的『 蠕步空間 II 』。
蠕步空間II , 2015
蠕步空間的前製作業
由於展出條件與之前截然不同,是完全的空地,空間個性被抑制到最低,因此她重新調整裝置佈局,其中也包含最為關鍵的水管管線。我在工作室空地以紙膠帶與紙片,模擬1:1的裝置呈現,除了便於更動構圖,也讓我能更易於掌握製作單位型時所需的數量與細節資訊。同時也跑了許多五金行,嘗試許多不同的管線組合,試圖找出最適合此裝置個性的排列組合
製作過程中的等待
材料的使用與來源
製作過程是種新的挑戰。雖然先前已做過一次,但因為此次是在外另行租借的私人陶工坊中,一切機械/陶土與釉料特性都與之前不同,因此花了一點時間掌握並摸索最有效率的製作方式。在製作單位型時,由於每一塊的形狀都有所不同,因此她必須按照構圖上的編號去比對不同的型板形狀,同時預留切割的空間與陶土經窯燒後收縮的空間,才能完成最後理想的大小。
等待上釉的半成品
敲磚
陶單位在歷經素燒與水刀切割後,才能開始上釉。為了仿製磚塊的質地,除了特地選用粗粒粗料的熟土外,也選用能保有熟土質地的氧化鐵去染色窯燒,但這還不足以營造作品的氛圍。為此我去建築工地撿拾破碎廢棄的風化廢磚,用榔頭敲碎成粉顆粒狀,並將之輕敷在單位型跟水管表面,同時也用這些磚屑去營造裝置現場的環境,去統合裝置與空間中多種異材質的衝突張力。
而在近期的創作中,她從對廢墟空間本身的抽象思考,逐漸轉成『廢墟對城市的關係』的探討,『孤』即是其中一件系列作品。以將建物空間擬人化的方式,去呈現在長期廢棄狀態中,建物本身的孤立無援,只能在鋼筋鏽蝕中默默被遺忘。利用在打石現場撿拾的廢水泥磚與鋼筋廢料構築畫面,透過建築廢料重心反芻出廢墟的殘存意志。
孤 II , 2015
H90 x W60 x D 10cm
青銅,鐵板,鋼筋廢料,水泥塊廢料,顏料
孤 II 的細節
孤 II
藝術家簡介:
康卉芳 HUI-FANG KANG
2007 - 2012
6年多在台灣工作經驗,先後做過自由接案設計師,房產行銷企劃與文案,活動及展覽設計
2013 - 2014
英國倫敦藝術大學 攻讀空間設計碩士
2015
現為自由接案設計師,雕塑家
歡迎常到她的粉絲專頁走走,她的作品會不定期更新至https://www.facebook.com/huifangkang.art
Photos from 康卉芳 HUI-FANG KANG
Texts from : Copyright © 2016 arts & material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