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Negative thinking produce Positive Outcome? 負面思考是否能創造正面價値?





 Can Negative thinking produce Positive Outcome?  
負面思考是否能創造正面價値? 


賴怡學 Sheri Lai 在就讀時倫藝大的教育顛覆了她原先對品牌與行銷的概念, 設計不再是為了好看好賣,而是扭轉人思考方式的 一門藝術。設計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更為了啟發而 存在。


我們要挑戰的,是如何用設計觸動人,使看的人進一步去思考既有或可能發生的問題。 






負面思考在我們身處的社會裡多被認知為「不被需要的」、「有害的」、「需被矯正或被抑制的」,但其 帶來的益處卻往往被忽視。 

事實上負面思考反而可以幫助我們避免負面結果。想 像最壞的結果常常被視為杞人憂天,但它往往最能幫 助我們避開可預知的危險或不希望發生的結果。 

許多研究顯示過度樂觀的人容易高估自身能力及輕忽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身處的現實情況,因而經常導致失 敗或令自己糟遇危險。 



“Rethink”的品牌概念為促使過度樂觀者重新思考並 接受負面思考亦有其價值。其提供多種室外及室內公眾平台鼓勵對話,旨在透過「對話」使大眾了解負面 思考的好處。





我們身處在一個過度提倡正面思考的社會,媒體上幾乎一面追捧正面思考,走入書店永遠不乏傳授正面思考如 何帶來快樂及成功的書籍。市面上也充斥著許多講座及 課程教人們如何擺脫負面思考,令人詫異的是正面思考 一類的心靈輔導課程、演講及相關事業如儼然已成為一 種職業,在美國每年帶來上看9億美元的收益。這一切彷彿在告訴我們正面思考才是正途,負面思考必須被揚棄 或扼殺。於是,積極樂觀被認為是成功者必備的特質, 而消極悲觀者與失敗者被劃上等號,令人避之唯恐不及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研究過程中我發現許多負面思考者因為無法符合正面思考才是正途這樣的社會期待而更加痛苦甚至被逼入絕境 。我本人也是個悲觀主義者,但事實上負面思考並不防 礙我們的人際關係及工作成效,於是我開始研究正面思 考是否真如外界所述如萬靈丹般地有用及負面思考是否 能帶來益處。





“Rethink”的提供多種室外及室內公眾平台鼓勵對話,旨在透過「對話」使大眾了解負面思考的好處。品牌本身為「活動」,設置在一般民眾會停留至少五分鐘 以上的地點如公車亭、地下鐵、公共廣場中或公園中的長椅、咖啡廳等等,




活動主要是在各個選定地點提供開放式 
問題:「What would you think if _____happened? (如果_____發生的話 ,請問你會怎麼想?)」 

通常問題的內容會搭配與活動設定地點 的相關情境,如大眾交通如公車問題就會是”如果你沒追上公車的話,請問你 會怎麼想?”咖啡廳中的活動則會增加 多一些問題讓對話能持續進行下去,因 此桌上會備有”菜單卡”,參加者可以選 喜歡的話題將對話進行下去。




不可否認地,積極正面思考的確能帶來許多益處並與健康、良好人際關係及成功等有直接的關係,但是過度的 樂觀並非如此。過度樂觀者往往錯估所處的現實狀況及高估自己的能力,所以經常導致失敗或危險。這類的人 多為公司或政府領導者、高風險投資者、小型新創事業 者、戒煙者、卡債積欠者等等...。 

一般生活中,交通事故發生者也多是樂觀者,因為他們 總認為危險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此類人通常容易遲到 ,但總是認為自己能趕上該出席的會議或是重要約會所 以不願意提早做準備或早幾分鐘出門。更甚者,認為自 己不會因酒駕被取締而飲酒駕車,或從未被取締所以肆 無忌憚地超速,最終都容易釀成大禍。 

反觀悲觀主義者,他們的顯著特質為「多慮」因此經常 被視為杞人憂天並不像樂觀主義者般果敢且勇於承擔風 顯。但多慮使悲觀主義者善於想像最壞的結果並設法避免,最後安然無事的多為悲觀主義者。 

事實上悲觀主義是某些職業所需的必要特質,如工地建 設或高風險設施的安全評估人員或保安人員。此類人士 必須預想最壞的情況並設法避免其發生來保障所有人的人身安全及環境安全。 

我的研究主要旨在改變社會對於負面思考的印象,給予 一個不同角度去認識悲觀思考者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是 給世人一個重新檢視過度樂觀態度帶來的缺點,避免過度讚揚正面思考的價值。






關於主視覺 

活動看板上設計為兩個融合的對話框,旨在提 示活動的目的為促進彼此的了解並分享想法。 

品牌的主色為黃色與藍色。黃色代表「正面樂 觀思考」而藍色代表「負面悲觀思考」,這兩 種顏色互為互補色,也是視覺暫留的互補色。 若是同時凝視這兩種顏色至少30秒再挪開視線 到白色背景上,則會發現這兩種顏色互換。 

此現象稱為「視覺暫留」,並完美地呼應「樂觀與悲觀本為一體兩面」的概念。





設計者 

賴怡學 Sheri Lai

台灣嘉義人,政大日文暨廣電系畢業。2011年前往 日本東京工學院專門學校學習平面設計後,於日本 相機公司SIGMA行銷部門工作,開啟對品牌設計的 興趣。因為覺得自己對品牌與行銷一知半解,為結 合自己本身平面設計背景,2016年前往倫敦藝術大 學LCC進修視覺品牌設計(UAL Graphic Branding & Identity)。目前回到日本工作,身兼平面與品牌 概念設計。 


Designer: 賴怡學
Email: sherilaidesign@gmail.com
http://www.sherilai-design.com/ 

Project Designer:賴怡學
Special Thanks: 賴怡學





Share this article:
Location: London, U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